在人们的印象中,“机械创新设计”以及“专利发明”这两个词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可能多数人只能由“机械”联想到机器人。在机械领域进行创新设计和发明专利简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本网记者此行来到我院机械工程系却着实学到了不少理工科创新的知识,同时也改变了对于机械专业的一贯认识。在此愿用拙笔略现一二以飨读者。
“双赛”合一
此次去我院机械工程系采访,由测控教研室王晓云博士和机械教研室王波副教授向我们介绍备赛情况。本周末他们就将和其他六位老师,共同带领四组学生赴安徽理工大学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在2014年举办的第六届大赛中,机械系王清清、张振东老师带领学生取得了优秀奖。王晓云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参赛作品《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只见她将一把面值不同的硬币从机械上方丢入,经过分类、清点和整理,片刻就出现在下方的几个小抽屉里,而且旁边还显示出了每种硬币的具体数目,实在令人称奇。据王老师介绍,此次系部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都申报参加第五届专利大赛,这也是“双赛合一”的由来。以钱币分类装置为例,整个作品用来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而其中的几个具体操作环节通过拆分,又可各自申报一项发明专利。这样双赛合一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创新作品的利用率,也为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做好作品实物演示铺垫。
(王晓云介绍专利大赛系部备赛情况)
(王波介绍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情况)
创新是可预见的
王晓云老师在采访中告诉我们,挖掘出金点子,发明与创新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去改进,自然是创新与发明最朴实的做法。然而我们也能够通过创造条件创造环境,去使得发明与创新更加适应社会需要,贴近市场需求。如果能在创新的初期做足市场调研等相关工作,充分知晓现有的技术状况,不但能在前期排查出有无和自身设计产品相类似的其他作品,还能了解到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点,确保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前景。对于明显没有新颖性或创新性的,就没有必要深入钻研提出申请了,以免造成时间、精力、财力的浪费。
(采访现场)
动脑也要动手
在参观学生作品时,我们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指导老师眼中“害羞内向”的同学在谈论到自己作品时,居然一反常态变得话语流畅通晓明快让我们插不上话。当我们聊到一件作品究竟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才能真正完成时,这位同学介绍道,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小配件的材质有点把握不准,而材质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整体作品的质量。指导老师就告诫他,光想是想不出什么的,要动手去做,永远不要让自己停留在想法阶段。老师还启发他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不也是实验了数千次吗?创新不仅仅是有想法就行,还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实验,动脑的同时不断地动手,才能真正培养出你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呵。这番话使他受益不少。
(学生制作作品)
创新工作常态化
自三月底专利大赛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机械工程系在宣传发动、组织引导、师生融合组队等各方面工作都率先一步走在全院前列。该系此次专利大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立主题、自出创意”。即学生自己物色主题、挖掘创新点,形成初步想法后自愿选择指导教师。老师再“一对一”地参予指导帮助,抓凝练抓提高。系部科研秘书于鹏老师介绍说,目前机械工程系已将第一批学生的成熟作品交至科技处进行查新工作,此后定期收集学生作品进行汇总查新申报,与科技处形成长期合作。无论比赛与否,机械系的创新工作都将持续常态化发展,同时也将创新工作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与学生课余科研活动相结合,组织和动员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到专利创新大赛中来。
(学生正在反复研究改制作品)
基础制造业现已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机械类专业背景人才以及机械类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否认,创新的道路真的很艰难。但是无论道路有多艰难,唯有始终坚持不懈,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才能在创新这条道路有所作为,真正做到用创新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