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传来一个好消息,在2015年第四届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上,我院师生共有76件作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授权,包括11件作品申请发明专利、59件作品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件作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其中10件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50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6件外观设计专利获得授权。此次通过初步审查的专利数量之大,比例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工程系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收获颇丰,而良好成绩的背后必定蕴藏着大量的默默努力和不懈付出,为此我们采访了信息工程系的梁美玉老师和蒋龙云老师,来听听她们对于创新的看法。
提前启动 积极备赛
梁美玉老师首先介绍道,其实在今年第五届专利大赛学院工作推进会召开之前,信息工程系就已经启动了备赛状态。系部曾多次召开教职工例会和学生主题班会在师生中宣传推广专利大赛,并且于寒假期间就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创意,以大二、大三为主力,要求2013、2014级每位学生在寒假期间结合本专业特色酝酿撰写一篇专利申报书,做到“一个学生一个点子”。然后在创意中初步筛选出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加以提炼改进,分批次交由科技处进行进一步查新筛选。信息工程系在去年的第四届专利大赛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相信与该系提前启动备赛状态,认真积极完成学院分配任务是分不开的。
(梁美玉老师介绍系部备赛情况)
课程改革 师生互换
信息工程系在初期时接到了一千多件学生创意作品,有很多学生在作品被老师打回以后,又迅速上交了另一件作品,那么信息系的学生哪里来的那么多创意呢?蒋龙云老师说,学生们的踊跃表现和系部课程改革密不可分。信息工程系的课程改革精髓在于师生角色互换,在课时上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做实验,并且主动在实验中总结知识与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课程改革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师传生受”,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学生则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了创新思维能够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蒋龙云老师介绍系部课程改革)
资源结合 跨系组队
采访梁、蒋二位老师的时候,她们正在为寻求指导的学生答疑解惑。信息系的每位指导教师手头都带着6-8个作品,老师们除了要指导学生的作品设计以外,也要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区别指导。现场有一位同学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机械工程系测控专业的徐中好。徐同学去年参加了“一种拐杖及其控制系统”的参赛组合,这项专利发明在第四届专利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也进入了国家实质审查阶段。像这样将不同专业同学组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系部资源抱团申报的情况并不少见,因为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的设计可谓如鱼得水手到擒来,而一旦牵涉到其他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层面,可能就无从下手了。信息工程系鼓励学生走出系部,与其他领域的同学合作完成作品,同时也欢迎其他系部同学与信息系结成团队共同申报作品。
(学生进行实验)
贴近生活 寻求创新
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外,梁美玉老师和蒋龙云老师自己也有相当多的成熟作品。两位老师谈论到自身的发明专利创新时,告诉了我们一个小窍门。在比赛过程中受到评委青睐的,在后期转化中有商业前景的,在使用过程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一定都是生活类实用型的发明创造。纵览之前的获奖作品,无论是为老人服务的“一种拐杖及其控系统”,还是为开车人士设计的“汽车安全行车系统”,这些科技作品都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和不便之处出发,贴近生活,注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它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两位老师鼓励学院每一位同学拓展思路,一齐加入到创新队伍中来。
(团队合影)
信息工程系此次在保证发明专利申报“数量”的同时积极追求作品“质量”,并且从多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创新的真谛。系部积极筹划准备参赛,教师悉心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系部之间资源互动产生跨系组队,由浅入深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开始接触发明创造,这些都是信息系在创新领域获得成绩的必要条件。创新是学院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相信今年信息系将会拿出更好的作品,为系部争光,为学院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