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产权 > 专利 >详情页
爱迪生不是发明大王,而是成果转化的高手
科技处 2021-04-26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有经过转化和应用,才能成为造福社会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个过程复杂、漫长,往往是九死一生。于是,在特定环境中,“死亡之谷”这个词,几乎成为当前描述成果转化难的专用语了。

记得,小时候的教室墙壁上都会挂着爱迪生的肖像,上面有他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经历10年,试验7000多次,最后才发明了灯泡。这是我们一般人对于发明创造的印象。实际上,这是标准的研成果转化,属于1-10的创新;而他其后的生产研发和商业化,则是10到N的创新。

那么,0-1的创新,发生在什么时候?

0-1的创新,比爱迪生进入这场创新早了75年。

这期间,世界各地有无数科学家都研究着电灯技术。其中,还有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一项技术源于加拿大的两位电气工程师,另一项源于英国人戈培尔。爱迪生是先购买了他们的专利,而后进行的研发。爱迪生接手这个技术后,发明变成了产品,整个世界因此亮了起来。

听到这里,大家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假如,爱迪生能早点接触到这些发明,那么人类享用到电灯的日期,是不是就大大提前呢?

还别说,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无论是大学设立的成果转化办公室,还是社会私营的技术转移机构,为了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大家都会收集大量的科研成果信息,在各种网站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或者线下组织大量的项目对接会、技术展览会等,目的呢,就是增加科研成果和产品开发者,或者投资人的接触机会。

然而,效果并不佳。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对接,往往是走马观花,供需双方“一见钟情”是很难。学术界和产业界,供、需双方,确实属于不同的圈子,接触很必要,甚至需要有专业的“红娘”参与。但是,通常情况下,科研成果难转化,并不是技术宣传不够,对接太少;而是,实验室的成果,基本都是“涩果子”、“青果子”,很少能被市场一眼看上的。

比如,富兰克林和法拉第的电学理论,就属于学术研究,按成熟度,顶多算是“种子”,直接转化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技术呢,与企业的研发生产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往往意味着5-8年的开发,以及几千万的研发投入,还有未知的风险。

发现了没有?

成果转化难,不是没有见面机会,而是“供需不匹配”。

怎么办呢?

首先,把“种子级”的学术研究成果,剔除出去;

其次,把没有太多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剔除出去;

然后,针对剩余的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重点针对其与市场应用的“差距”,进行完善和改进,推动技术向市场方向演化。

所以,科技“红娘”要做的不是牵线搭桥,而是进行技术评估,筛选有商业潜力的技术,做市场发现,市场调研,识别“青果子”与市场的差距,引导供需双方锁定市场方向,共同消除“差距”。

这个过程,类似于爱迪生刚刚拿到电器工程师的发明专利之后,进行的早期开发,当时能找到的灯丝,都是一通电就断了。甚至很多科学家也嘲笑他,说这项工作“毫无意义”;这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工作,持续了5年之久。

爱迪生为什么能坚持5年呢?

是他的技术和商业敏感性。他“预判”这项技术,会成为千家万户都用得起、也想用的,日用品。他清楚这项技术的价值,他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改进,逐步消除其和市场应用之间的“差距”。他持续改进,能连续点亮1小时,2小时,3个小时电灯出现了,市场化产品慢慢成形了。


发现了吗?

成果转化过程中,独具慧眼,具有很强的产品意识、市场判断力,知道哪些科研成果能够被转化,哪些科研成果能被应用到什么样的场景中,会对社会形成什么样的推动等,这些感知和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这样的预判,就不会把技术与市场暂时的差距,当做致命因素。而是,坚守市场方向,以消灭“差距”为具体目的,快速匹配资源。

成果转化中的高手,往往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看到一项技术,他会做技术判断和市场预测,然后寻找适合人,以技术应用前景为纽带,让彼此建立信心和信任,让彼此认定对方正是自己要找的那个。然后,才是针对存在的“差距”,解决具体的问题。

这有点类似于,结婚教练引导两个从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搭的人,发现彼此的内在,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个人意外的发现,他们要去的方向竟然如此的一致,目标高度一致。于是,那些外在的条件、缺点、问题,好像都不再重要了。你看,有了价值认同,有了共同目标,锁定关系就容易多了。

当然,通过以上方式,能够顺利进行匹配的技术并不算很多。因为,只有尽快能产生市场价值的技术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而实际上,大量诞生在实验室的技术,只能算是“青果子”,甚至是一颗“种子”。今天,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你肯定也希望更快、享用到更多、更好的技术。

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如何进一步提升呢?

这次,我们让爱迪生发生穿越,看看事情会怎样的?

场景是这样的:爱迪生、电气工程师、戈培尔,同期存在,时、空、信息都不在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那么,爱迪生会在第一时间,从电气工程师和戈培尔那里拿到专利,进行产品研发,这里就节省了75年。但,这里有个决定性条件——爱迪生具有技术洞见和商业敏感性。

他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实验室,大量招募开发人员,其中,包括14名出色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机械师等。在这里,这些牛人联合实现了“苦果子“、”涩果子”、”青果子”到”甜果子”逐步升级。而当前,成果转化工程中,恰恰是这样的“升级”环节较为薄弱。由此,也造成大量“苦果子“、“涩果子”因为不中用,而被丢弃。

为了推广新技术,爱迪生还动手修建了配套的基础设施。他四处寻求资本加持,拉投资,建发电站,铺电缆,就这样,电灯自然而然的代替了原来的煤气灯,电灯在街区逐渐普起来了。

按照今天的视角,无疑,爱迪生是一个把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产业化、最后实现商业化的绝世高手。他以好技术为核心资源,把科学家、工程师、投资人、机械师,以及大量的工人,高效的组织在一起,推动着这个伟大发明,从实验室走到了千家万户。在这里,他的角色是成果转化的组织者,创新资源的整合者。

可以说,爱迪生极具商业头脑,这和我们从小了解到“书呆子”形象,截然不同。他不是第一个发明灯泡的人,也不是第二个人发明灯泡,而大家却公认他是灯泡的发明人。显然,这是由于他是第一个,把电灯在街区普及让发明造福人类的人。

他能在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来回切换角色,他对技术有非常好的判断力,同时,他懂得技术的商业化,不能按照科研的思维,仅靠一个人去完成。他搭建了一个协作系统,把原本割裂的“单元”一一链接起来。

实际上,爱迪生确实是第一个创立企业研究实验室的人,也是第一个把科技和商业紧密结合的人。毫不夸张说,整个电气时代,就在爱迪生和他的企业实验室、电力工厂共同开启的。

当今,高校已经担当起了提供好技术的使命,好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除了生产,还承担有产品研发的责任。成果转化要从“学术界”到“产业界”,如何跨界是关键。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懂技术的企业家,懂产业的投资人,有创业经验的科学家等,都将是“带”着成果跨界的人。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科研成果转化的顶级高手,一定像爱迪生那样,是搭建协作系统的高手。他们眼光独到、擅于整合资源,能从系统角度,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工程师等建立起商业协作网络,有效组织,系统推动,达成目标。

总结一下,面对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我们给出了3个解决方案:

A.一般的转化者,扮演的是“科技红娘”的角色,通过牵线搭桥,增加转化机会;

B. 成果转化的高手,扮演的是“结婚教练”的角色,通过锁定价值目标,让“供需不匹配”的双方,“包容”技术“差距”,消灭差距。

C.行业顶级高手,扮演的是“资源整合”者,基于核心资源,快速搭建协作系统,构建商业网络,通过有效的协作,推动系统工程的逐步实施。